叶圣陶说的话有哪些
1、(3)、写作言文如一
2、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3、秋天的风,像一把钥匙,趁你没注意的时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4、宽以待人方面:
5、写了叶圣陶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德。
6、(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7、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秉臣,后字圣陶。江苏省苏州市人,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修改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修改出版工作。
8、(2)、日常交往守礼敬人
9、第五段——《尚书》所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表达了对先生的祝福,也赞颂了叶老先生的“德”。还在第二段和结尾段间接引用《左传》的三不朽里的“立德”,赞颂了叶圣陶先生在品德上的榜样作用
10、“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技巧日臻圆熟。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11、第一个方面写“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先写了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的一件事,就是叶圣陶给他的文章描标点,让他受了教育。接着详细叙述自己同叶圣陶修润课本时发生的事。叶圣陶是苏州人,写作时坚决要用普通话,可是自己觉得没有把握,便请作者帮他修润,作者感于前辈的恳切,就遵嘱直接改了,但若一两处叶老认为可以不改,反要去再征得作者的同意。
1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以下的几件事:
13、四是叶圣陶先生倡导作文时的文风应当简洁不繁琐;(文中第八段)
14、二是在日常交往中遵守礼则;(文中第四、五段)
15、文章中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以下几件事:
16、(4)、文风倡导简洁
17、叶圣陶的作品中常常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以下是一些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句子:
18、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19、三是在写作和言文达意方面保持一致;(文中第七段)
20、年开始发表了10余篇文言,1919年加入新潮社,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集,以及长篇《倪焕之》。早期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
21、--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22、叶圣陶老先生(1894—1988)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括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又比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
23、(1)、文字往来谦和待人
24、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25、五是重视语文并且拥有追求完美的态度。(文中第九段)
26、(2)第四自然段:送客;
27、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等职。
28、尤其在课本中“做”和“作”用字体例不统一的问题上,叶圣陶从发现问题,到提出解决办法,再到监督执行,不吝心力去推进,其重视语言使用的规范性,表现出一名语文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人细细揣思和学习。
29、一是在与他人的文字往来中谦和待人;(文中第三段)
30、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叶圣陶说的话有哪些
31、第二个方面回忆叶圣陶先生不仅有为人宽的一面,还有严的一面,那就是律己、正心、修身。他不仅做人这样,在做学问和使用语言上,也是一丝不苟,能以身作则。作者引用叶圣陶多次说过的用语主张:“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叶圣陶在写作方面追求明白如话,写出来要让人看得明白,他心里装着的是读者。叶老还常提到“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说的是行文要力求简洁,不累赘拖沓。这些主张是叶圣陶针对现实中的不良文风(有些人“宣扬朦胧”,还有些人“应简而偏偏要繁”)提出的。不仅在用语方面,凡写作的方方面面,叶圣陶都认真至极,求妥帖和完美,文中也都予以列举,也正是这些小事才细致入微地表现出叶圣陶的学术态度和风范。
32、(5)、重语文求完美
33、有几句是描述叶圣陶先生的为人的,我再101教育PPT上有看到: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34、怎能不叫他感念至深呢?
35、(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36、《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中心主旨是通过作者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37、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七件事是从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两方面讲述的。
38、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绍钧,字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江苏苏州人。1907年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1911年毕业后任10年小学教师。
39、更让作者感动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去拜访叶圣陶不遇,第二天就接到叶圣陶的信,信中叶圣陶为不得见深表悔恨,又从留言地址推测他境遇窘困,而感到悲伤难过。在那个特殊年月,叶圣陶对作者这样一个落魄的人如此情重!
40、第二段——《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既是对叶先生的性格概括:儒,又是对叶先生的赞颂:孔老夫子都没做到的,他做到了。
41、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叶圣陶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42、(3)第五自然段:复信;
43、严以律己方面:
44、春天来了,风儿轻轻地吹,小草绿了,花儿开了,鸟儿唱起了欢乐的歌。
45、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46、扩展资料:
47、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48、冬天的风,是个爱吹口哨的淘气的小男孩儿。他一会儿吹到东,一会儿跑到西,他到了哪儿,哪儿就会飞起白色的雪花。
49、这两件事,写出叶圣陶对人对事的态度,既谨严认真又诚恳谦逊,教人不由生出敬重的感情。接下来又叙述了叶圣陶在日常交往中宽厚待人的一些言行。虽然是生活中的小事,留给作者的印象是深刻的,温暖的。譬如他去看望叶老,老人家要一送再送,要穿门越阶,鞠躬致谢,直到目送他上路,才转身回去;叶圣陶晚年已不能起床,对来访者还是要举手打拱,连声致谢。
50、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指的是
51、雨滴打在窗户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像是在演奏一首动听的乐曲。
52、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