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名言警句 > 在语文试题中,问一个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该怎么回答-集合53句

在语文试题中,问一个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该怎么回答-集合53句

时间:2024-08-18 09:18:35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2、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逼面、铁骑突出,将作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气迸射而出:这都是开门见山的"起"例。

3、中间:承上启下、照应开头、作铺垫,埋伏笔,对比。

4、总结:诗歌中的"起句",其作用有两点:1、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2、作者着意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5、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注重诗歌的起承转合。"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渔隐丛话》)"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沈谦《填词杂说》)"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刘熙载《词概》)"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因此,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入手,就能获得解读诗歌意旨的一把钥匙。

6、示例:玉阶怨谢眺

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8、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9、(二)、重视"承"句。"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但都依本文本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恰如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所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

10、总之,"转"句是诗歌中重要的"结"。1、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也是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2、高考命题者对其青睐有加。

11、示例(二)、《菊花》元稹

12、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13、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4、那么,我们怎样紧紧扣住诗歌的脉搏呢?

15、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16、(四)、定格"合"句

17、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18、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19、⑴、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⑵、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20、中间的可能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居多。

21、后面的就是总领全文了,或者是和前面的句子有前后呼应的作用(这个要看第一段咋说)。

22、(三)、直击"转"句。

23、由此可见,"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就是对"转"的作用的诠释。

24、一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首先要分析,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含义,词语的词性,动词,形容词还是副词,名词等,可以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某一个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或者起一个强调的作用,增强句子的表达气势,突出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

25、示例2、杜甫的《登高》则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作者的"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26、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27、概括文章主旨。

28、这一般指语段或句子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指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等。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体现了文章的什么内容。

29、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30、"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

31、示例(一)、《渡汉江》宋之问

32、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33、何谓诗歌的脉搏?"脉搏"就是刘勰说得"沿波讨源"中的"波",也就是古典诗歌的文本结构,我们赏析和品味作品时,并不是在内省自己的心理活动,而是集中精力于文学作品本身,关注的是文本的语言、结构;形象、思想、感情等要素。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形式、结构的赏析才有可能窥其堂奥。

34、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35、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36、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7、"开门见山"的"起"式示例:

38、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

39、一般第一句有可能是点明主旨和深化主题,

40、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1、开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渲染气氛,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埋下伏笔,为下铺垫。

42、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式。

43、请看下面的例子:《约客》赵师秀

44、示例1、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蝉院》的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承首联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显章法的浑圆,又使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长,被欧阳修称为"造意者为难工"之语。

45、总结:诗歌中的"承"句的作用:

46、(一)、抓住"起"句。诗文的开头,历来就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47、本诗的前两句的功用在于勾勒环境,包括时令季节和地域特色,"黄梅"和"青草池塘"相互迎合,铺就了一幅在特有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一种舒朗的、散淡的、又略带喜悦的情绪的画面。但"有约不来过夜半"一句,不仅结构上是荡开一笔,而且,也是情绪上变化的关纽所在。同时,使得"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貌似"闲适"实则是焦灼的情绪表现的含蓄而有韵味。

48、结尾:照应标题,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完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句子内容上作用的规律总结:1、开头:交代环境背景,奠定感情基调。2、中间: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物形象。3、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旨;引人深思,给人启示。出人意料,使情节陡起波澜,又在情理之中,震撼人心;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引人思考回味。

49、句子结构上作用的规律总结:

50、夕殿下珠帘,流荧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51、诗人从贬所渡江而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愈是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

52、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秋丛绕舍""边绕篱边"渲染了作者喜爱菊花的氛围,作为铺垫。第三句却是结构上的过度和情感上的急转。从而使"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千古名句更如平地高冈,既句式挺拔,更有令人"陡然一震"的功效。此诗中的"转"句作用可见一般。94年高考题的C项"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也正是"转"句作用的最好诠释。

53、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神光所聚"所在,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对此应该"倾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