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经典名言 > 不忘历史的古语-摘抄64句

不忘历史的古语-摘抄64句

时间:2024-08-14 08:36:58

1、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

2、秦塞险,楚山苍。

3、宋·无名氏《五代汉史平话·汉史》。蹶:失败,挫折。便:熟习,此指教训。这两句大意是:经过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经过一件事情,便增长一分智慧。此二句是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失败。在作者看来,经过一次挫折,事业受到一些损失,并没有什么可怕,只要能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相反,未经过风雨,未受过挫折,其感情必然脆弱,其能力必然低下,其经验必然缺少,这种温室中的花朵,是难以成为栋梁之材的。可以此劝慰那些暂时受到挫折的人。

4、文言文:悟以往,知来者。

5、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之五

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7、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欲灭其国,必去其史!

10、年来镜湖风月,鱼鸟两相忘。

11、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12、古悠悠行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

13、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14、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1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1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17、我最喜欢的

18、释义:学习道理应当具有强烈的决心,而且要从始至终保留好当初的那份心意,不让分毫的物欲侵入我们的内心。

19、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20、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21、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2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3、李白《望庐山瀑布》

24、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26、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27、原文节选如下:

2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0、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3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3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33、“遭一蹶者得一便,经一事者长一智”。

3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35、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3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37、出处:魏晋时期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

3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39、释义: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40、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42、羁宦负清狂。

43、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四方。

44、以为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45、王维《使至塞上》

4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47、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48、“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经验教训名言

49、学道须当猛烈,始终确守初心,纤毫物欲不相侵。——唐·王唯一《西江月》

50、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5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2、原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53、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54、更斜阳,画桥流水,曾见扁舟,几度刘郎。

55、刘邦《大风歌》

5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57、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58、不堪回首卧云乡。

59、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6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61、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鉴:镜子,这里是照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对水而照的人可以见到自己的面容,与人相鉴照的人可以知道吉和凶。以水作镜可以见到自己的面容,以人作镜,可从前人或他人的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测知自己作为的正确与否。这两句可用于说明要善于以前人或他人的事例作鉴戒。

62、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63、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以铜为镜:古人把铜磨亮作为镜子。这几句大意是:用铜作为镜子,可以端正衣帽;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代的兴亡替代;用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得和失。这几句用一连串的比喻说明事理,使人易于接受,现在可用于说明要以历史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作为鉴戒。

64、变通革弊,与时宜之。——《晋书》卷四九《阮籍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