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喻论证,指的是在论述过程中,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一种论证方法。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二者之间需要符合“类相异,理相同”的原则。也就是说,二者必须不属于同类,才能作比喻,必须事理相同,方能进行推理论证。
2、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
3、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4、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5、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6、参考资料
7、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
8、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
9、《劝学》特色赏析:
10、《劝学》是唐代颜真卿的作品,全文如下:
1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2、《劝学》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的歌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
14、接下来的木变轮的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对于改变事物自己本来的性质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又向深里推进了一大步,由后天的影响“可以改变事物的本性”到能够“决定事物的本性”,即学习对于后天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说理更加透彻。
15、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16、以文章的第二段为例。作者先用“青”“冰”的比喻,来说明后天的影响完全可以改变事物自身原来的性质,并且能够使其有所发展。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后天的影响可以改变事物的本性”是本体,“青”“冰”之喻是喻体,即“后天的影响可以改变事物的本性”就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只不过课文中只出现了喻体,而省略了本体,将道理隐含其中。
17、“三更灯火五更鸡”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第一句用客观现象写时间早
18、用大量的比喻论证进行论述,是高中课文《劝学》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对文中的比喻论证理解不够透彻,有的同学甚至把它们理解成举例论证。那么,应该怎样正确地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论证呢?
19、由此可见,课文在大量的比喻论证中将“学不可以已”论述得条理清晰,透彻明白,毫无空洞之感。
20、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八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特别要注意的是,作者不仅用明比,还用暗比,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这里就将君子和众人进行了对比。课文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大大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21、“三更灯火五更鸡”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第一句用客观现象写时间早,引出第二句学习要勤奋,要早起。第二句为第一句作补充,表达了年少学习时应该不分昼夜学习,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报家报国,建功立业。
22、在文章中,作者有时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3、《人教版劝学》是一篇劝课的名篇,通过对劝学的深入阐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4、《荀子.劝学》中"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两句说明了借助高的地势可以见得更广的理。
25、这篇文章的语言简单朴实,但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是一篇值得反复品味和咀嚼的名篇。
26、《劝学》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的诗歌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27、http://so.gushiwen.org/
28、古诗文网:
29、例如《师说》的第三段,作者先列出“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的论点,然后就举孔子的例子加以证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都曾经当过孔子的老师。
30、《劝学》的赏析
31、第三、四句写的是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纪大了,在想要学习也晚了。句子中“黑发”,“白首”是采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从结构上看,三、四句为对偶句,“黑发”与“白首”前后呼应,互相映衬,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2、这首诗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富含哲理。核心是“黑发早勤学,白首读书迟”。作为有志气的人,要注意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修身养性,最好的读书时间是在三更五更,晨读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坚持,才能真正学到报国兴家立业的本领。从学习的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诗人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们重视后天学习,以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33、第三段是类比论证的方法,同类反复设喻的论证方法。“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来设喻说明“思”不如“学”。
34、其次,文章提出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要有恒心和毅力,勤奋努力,不怕困难。
35、本段的最后,用“木”“金”两个比喻,引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在这两个比喻中,不妨把“博学”“参省”看作本体,把“受绳”“就砺”看作喻体,即“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省察”,就像“木材经过墨线的比量,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砺”。这样做的后果呢?就是“知明而行无过”,就是“直”“利”了。
36、由于运用比喻,文章的语言显得具体形象、精练有味。而且,随着用比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因此,这不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论文,而且可以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
37、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3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39、再分析文章的第三段。本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文章用生活中常见的几个现象展开论证。它们都是因为善于利用外物,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君子也是如此,君子的天性与常人没有差别,而其能成为君子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这个外物,即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我们可以这樣理解本段的比喻论证,“君子借助外物”就像“登上高处看得广阔”,像“登上高处招手”,像“顺风呼喊”,像“借助车马”,像“借助船桨”,这是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自己的观点。
40、文章首先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成功。
41、木和金的那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3、大意为:
44、此句意思是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45、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有的先因后果,有的先果后因,内容各有侧重,句式多有变化。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是解析比喻,比喻之中又有比喻,例如輮木为轮。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讲道理,再用比喻论证,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由于行文富有变化,读起来生动风趣,没有任何雷同呆板的感觉。
46、《人教版劝学》是一篇经典散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表达了对学习的重视和劝诫。文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启示,强调“勤奋学习是成功的基石”,并敦促人们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
47、而举例论证,指的是用典型事例来证明需要论述的观点。论点与事例之间是“总——分”的关系,事例是具体性的,论点是概括性的。
48、最后,文章以劝学的名人事例作为佐证,进一步加强了劝学的力度。通过这篇文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动力,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9、赏析:荀子通过自己的切身经验举例,强调从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应该走出狭窄的思维和环境,去寻找更广阔的世界,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世界。
50、无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