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名言摘抄 > 评司马迁的名言精选51句

评司马迁的名言精选51句

时间:2024-09-16 08:49:30

评司马迁的名言

1、这句话鼓励人们要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真理和正义,为后人树立榜样,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引领者。

2、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3、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汉司马迁《史记·郑世家》

4、释义:一个人,为了国家、民族的事业,可以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

5、不知其人,视其友。——汉司马迁《张释之冯唐列传》

6、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7、释义:得到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就兴旺,失去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就败亡。

8、释义:因为权势和货财结交的人,一旦权势货财消失,交情就疏远了。指建立在私利基础上的关系最不可靠。

9、“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

10、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司马迁《齐悼惠王世家》

11、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汉司马迁《邹阳列传》

12、释义:南方的土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鸣不飞,但一飞便可冲天,一鸣便能惊人。后世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13、★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光

14、司马迁的名言:

15、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16、释义:有些朋友虽然彼此交结多年,但是纵然双方头发都已斑白,交情却仍然淡薄有如新交一般。有些朋友则不然,彼此可能初次在路上相遇,隔着车窗互相倾谈时,就亲密得仿佛已经相知许久似的。

17、“欲知大道,必先知史。”(龚自珍)

18、“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孔子家语》)

19、★国可灭,而史不可灭~连横

20、释义:大丈夫会为了了解自己,赏识自己才华的人,而不惜牺牲生命。女子则为了喜欢自己,爱恋自己的人,而修饰容貌。

2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汉司马迁《刺客列传》

22、——司马迁

2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5、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忍辱负重,完成长篇巨著《史记》。我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终究免不了一死,有的意义重大,有的毫无价值。它的意思是每个人都会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2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8、“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光)

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0、★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

评司马迁的名言

31、释义:如果不了解某个人,只要看看他所结交的朋友便可知一二,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朋友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交友者的思想品德以及为人处世准则。

32、拓展资料

33、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34、“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王充)

35、最能体现司马迁人生价值的一句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3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38、“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增广贤文》)

39、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李大钊(现代)《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40、释义:应当果断做决定的时候,却踌躇不决,必然会招致灾祸,而受其困扰。

41、不学礼,无以立。

42、司马迁是一个历史学家,大文学家。他和他的千秋名著《史记》是个庞大的存在。耸立在中国历史和文学的道路上,没有谁能绕过去,也没有谁和谁的作品能取代。他的伟业,他空前绝后的文采,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无人取代的卓越贡献。还有作为男人的遭遇的旷世屈辱,既让人敬仰,诚服和击节,赞叹,又让人心生悲悯。司马迁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上至汉武帝,下致平民百姓,举国上下没有人不喜爱《太史公记》,没有人不佩服司马迁的才华。司马迁几次要死,但都有人出手相救,总也死不了。汉武帝的舅舅田,几次想害死司马迁,最后却给司马迁送来了最好的竹简,老妻为司马迁做了最牢的棉线。这两点就使得刘彻后来看到《武帝本纪》时怎么摔也不坏。加剧了刘彻对司马迁的愤怒。司马迁悲,本来想用来挽回他自己所剩无几的尊严,无奈,那瓶毒药被讨好皇上的太监总管吴事换成了麻药。被皇上指派杀司马迁的刘弗陵因敬仰司马迁,不忍心下手。最后是杜周握着刘弗陵的手补上一剑,才使司马迁终于死去。人生自古谁无死?但死与死是不一样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普及的最为广泛的一句名言,然而在说出这句话时,他很可能远没有我们理解的那么从容,那么坦然。因为他必须用自己鲜活的生命在泰山与鸿毛之间作挣扎。在这挣扎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比一次更重的自我伤害的过程,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为那部像泰山那样沉重的《史记》,一次次咬紧牙关,强行嚼碎了他作为男人所遭受的天大的屈辱。但文人毕竟是文人,当他完成《史记》之后,他自认为的死重如泰山,而在汉武帝刘彻的心里,却依然轻如鸿毛。因此刘彻把杀司马迁的任务留给他的孙子,有如给后人留下一件礼物。我们必须感谢,感谢那个时代人对司马迁的宽容,对司马迁才华的敬重,才使我们看到了《史记》,知道了这部伟大的著作。可以说,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生命只有一次,故贪生怕死也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有意思的是,正是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人类怀着对的极度恐惧,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从古到今都不曾停歇。因为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的事,就催生出了不朽的理念。古人对不朽有三个经典标准,即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并很有把握地认为,只要做到了这三条之一,就可以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这一估价或者离事实不远。由于有了这个明确标准,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才俊彦就不约而同地攒足了劲为了实现不朽这一目标奋斗不息。但在生死一途上并不因为引进了不朽的理念就万事大吉。因为无从把握、难以预料的命运从来不会让人们按部就班、妥妥帖帖地经营自己的不朽事业。于是,由于突如其来的命运降临,历史就不断提供了面对生死抉择的画面。由于所有的生命体都有避死向生的本能,人有别于其他生命体之处或者就在于,为了某个自认为崇高的目的,可以逆本能而动,主动选择。就如孟子曾经所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就如为了坚守士可杀不可辱及人活一口气等等信念。所以一旦人们在可以生的时候选择了死,总是表现出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般的壮烈,荡气回肠,激越千古。当不朽与做人的基本信念不可调和时,是生还是死,这一难住哈姆雷特的选择题就常常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而这一难题也由于不朽概念的存在,就使得无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都不能简简单单地用勇敢或怯弱来界定。生死关头最能显示英雄本色,通常选择死,肯定会被认为是有勇气的表现。但英雄与否也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当这道生死难题摆在司马迁面前时,经过无尽的掂量,他以比选择死更大的勇气毅然选择了生,并最终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这一观念的提出,对于后人在解决这道难题时或者有一定的帮助。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对不朽理念的进一步诠释。而不朽理念本身就包含了对的原始恐惧。据笔者可以查找到的这种恐惧的最初表述,当是出自孔夫子。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记有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然而欲使名垂后世,也不是一件容易如愿的事。比如《伯夷列传》就记载了伯夷、叔齐因相互辞让君主之位而相偕去国;又因反对周武王以暴易暴,不食周粟而死。司马迁指出,如果不是因为孔夫子记录了他们的事迹,他们就会如许多怀有同样情操者一样湮没无闻了。所以司马迁在传末又一次引述了孔子的话:“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司马迁才情既高,追求不朽正是他本人及家族的梦想。但他本人肯定也是时时刻刻受到达不成不朽的恐惧胁迫的。本来作为一个朝廷小官,司马迁没有什么建功立业的机会,也没有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予以提携,达成不朽应该是相当困难的。但达成不朽的机遇还是出现在了司马家族的面前。这个机遇是,他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承平时代,又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大量的文献资料,他们有条件继续自孔子以后中绝的著述事业。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开始,就着手为开创家族的不朽事业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可惜天不假年,司马谈只好以临终嘱托的方式将使家族不朽的接力棒交到了司马迁手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在司马迁时代,这个生命还属于父母、家庭、家族。正是背负着家族与先人的重托,司马迁开始其对不朽的追求。当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述进行到第七年时,发生了李陵事件。司马迁也因为为李陵说情,而使他的不朽事业面临夭折的危险。在后人看来,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算是他的人生污点。但放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事情正是允许发生的。无论如何投降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为了张扬光大生命的价值,以期有更大的建树以达不朽之境,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类似的屈辱又是可以接受的,早先的先贤就这样做过。当时去古未远,古代遗风的影响不容低估。从上述意义上来说,李陵之降就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逆不道行径。毕竟大一统国家时间不长,大汉民族的概念尚未形成,还没有形成忠于民族大义的铁律;毕竟为国捐躯与张扬个体的生命价值同时受到推崇。大汉立国之初,就曾认可了这种因势不敌而降的人,如韩王信、堂阳侯孙赤都曾因战败而投降项羽,后重新加入汉阵营而继续受重用。就是司马迁时代的赵破奴,曾被匈奴俘去十年,就未闻失侯夺爵。此事记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因此,且不说司马迁受刑时李陵降否难明,即使坐实,两国交兵,叛来降去,在过去是通行的做法,至少在司马迁时代还不是当局用以定罪的名目,至少汉武帝就没用这个名目给司马迁定罪。大概司马迁在为李陵说情时提到了李陵之败与其上级二师将军李广利之败的联系,因为后者在李陵失败的同时也折损了五分之三的人马。李广利是因为与汉武帝的裙带关系而受到重用的。所以汉武帝给司马迁定罪的名目是,攻击皇帝用人不当而造成李陵之败。

43、研究历史是医治心灵疾病的良药。——李维《罗驶》

44、“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龚自珍)

45、★历史睡了,时间醒着;世界睡了,你们醒着~洛夫

46、它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用有意义的事情充实人生,为自己和社会创造价值,留下不朽的印记。

47、“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宋神宗)

4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9、★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

5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司马迁的名言,表达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人生短暂,不可避免,但留下真诚的心灵和对历史的照耀,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永恒的价值。

51、历史事件乃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表现。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事件时,则必须研究人们是在怎么想的。——科林伍德(英)《历史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