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名言摘抄 > 文学家叶圣陶的名言-推荐150句

文学家叶圣陶的名言-推荐150句

时间:2024-09-15 09:13:08

文学家叶圣陶的名言

1、真正的慈善是神灵培植的作物。——英国诗人威.柯珀

2、第二段——《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既是对叶先生的性格概括:儒,又是对叶先生的赞颂:孔老夫子都没做到的,他做到了。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4、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5、(l)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葛洪

6、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柴静

7、遵守道德十分重要。

8、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9、所以可以说,这个名言是整个道德体系的基石,是我们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准则。

10、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11、胜利没有道德高地,唯一能够站在道德高地上的,就是战胜了自己的人。-爱迪生

12、阅读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13、一个人有再大的权力、再多的财富、再高的智慧,如果没有学会去关怀别人、去爱别人,那他的生命还有多少意义呢!——温世仁

14、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15、在遵守道德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获得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16、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梁启超

17、一个人可以无师自通,却不可无书自通。--闻一多

18、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鲁迅

19、天地最有情,少年莫浪投。--

20、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无相干的,也要泛览。--鲁迅

21、生的人远比死的人更须要慈善。——英国诗人,matthewarnold马修.阿诺德

22、(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23、物竞天择势必至,不优则劣兮不兴则亡。--梁启超

24、这个名言的内容是很宽泛的,因为它适用于几乎所有的道德准则,例如不要造谣、不要欺骗、不要伤害他人、不要贪婪、不要动物等等。

25、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

26、如果你正用常识来处理会很简单的事情搞得复杂,或是正把虚荣当成是实惠的话,令人遗憾的说,你也许已经变成了自己曾经鄙视的旧式人群。--李易峰

27、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28、一个人如果他不知道学习的重要,他永远也不会变得聪明。--

29、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孙中山

30、造烛求明,读书求理。——佚名

文学家叶圣陶的名言

31、我读书奉行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

32、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33、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梁实秋

34、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郭敬明

35、叶圣陶教育理论的精髓,大致可概括成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旨在“做人”--这是教育的宗旨、目标。叶氏认为,教育的宗旨不是别的,就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如果把受教育仅仅看作是读书,仅仅看作是读懂几本教科书,那是不正确的。读书,读教科书,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在学会做人。受教育,学做人,手段不止于读书,更不止于在学校里读教科书;出了校门,走上社会,接触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各种各样的矛盾,吸收各种各样的信息,都是受教育。在“做人”的问题上,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的。说到“做人”,人有各式的人,做有各种做法。叶氏说:“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什么是叶氏心目中的“够格”呢?首先,要懂得人活着是为了推动社会和国家向前发展,是为公而不是为私。早在1932年,他就向中学生们提出了“何所为而学习”的问题,他认为:“学习不能没有中心;换句话说,学习这个,学习那个,要明白何所为。将趋向‘封建时代的权威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呢,还是趋向‘使人类的劳动力无限发展的集体主义’?对这个问题不作决定,学习就像盲人骑瞎马。”这是做人的方向,做人的根本。在现代社会,只有怀有集体主义广阔胸襟的人,才能是一个真正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其次,要懂得世间某些事物的道理和做法,即遇到问题和矛盾能“知”也能“行”。叶氏说:“做一个人必须与物跟事打交道,打交道必须凭藉知和能。你不懂得道理和做法,交道就打不成,你的生活必将一塌糊涂,这如何要得?”有知识,也有本领,这是做人的起码条件。在现代社会,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新的事物不断涌现,各种社会关系益趋复杂,一个“够格”的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他需要的“知”和“能”,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要求都将比以往高得多。受教育即学做人这个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又将在实践上充实新的历史内容。做人,怎么做法?叶氏认为,在校学生说起来是在学做人,实际上,“学”的过程也必须是“做”的过程。不能说,学生时代只是未来做人的“准备”阶段;否则,就意味着做学生与做人是一前一后的两回事,决无这个道理。叶氏说:“学生在学校里念书做功课,理由是预备将来做人,将来做事,这是成千成万的教师父母们如是想的,也是成千成万的学生们信守着的。换句话说,学生过的并不是生活,只是预备生活。所以一切行为,一切思虑,都遥遥地望着前面的将来,却抹杀了当前的现在。因此,从初级小学以至高等大学校里的所有一个个生物只能算‘学生’,还不能算‘人’,他们只学了些‘科目’,还没有作‘事’。”这种观念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将来固然重要,现在却是通向将来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同样重要。现在学会做一个够格的学生,将来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够格的公民。学,就是要做,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行。所以,叶氏十分强调受教育者在求知求能的过程中,必须倾注全部心力去求真知和真能,决不能仅止于头脑里能懂、口头上能说,必须行动上真正能做才行。既然教育的宗旨在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那么做人是人人必须学会的,否则要影响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所以教育的受益者必须是受教育者的全体,而不是少数个别“超群”人物。叶氏在40年代就曾大声疾呼:“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要为训练成对社会作点事的人而;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结果使这些人光荣显耀,站在众人的头顶上,伸出手来,收受众人的供养。”到了粉碎“四人帮”之后的1978年,他在呼吁“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的时候,又强调:“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多数”还不够,必须是全体。这对那种以为普通教育仅仅是为了培养少数“尖子”的教育思想是严肃的否定。第二,重在“习惯”--这是实现教育宗旨的关键。叶氏教育理论的闪光点,不仅是在强育的根本目标在养成够格的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而且是在强调“养成”的关键就是要努力培养各种各样良好的习惯。学会做人,质言之,就是要逐步养成各种各样做人的好习惯。叶氏要求受教育者个个成为真知真能的人。这“真能”的标志是什么?叶氏的观点是:要习惯成自然。叶氏说:“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的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我们做人作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叶氏确信:教育的本旨就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终身以之。习惯,是一种持久而稳定的行动方式。习惯有好的,也有坏的。好的习惯养成了,终身得益;坏的习惯养成了,终身受累,甚至还会殃及旁人、贻害社会。叶氏认为,在说不尽的众多习惯中,有两种习惯万万不可养成:一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二是妨害他人的习惯。所谓“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就是对待任何事情都随随便便,想怎样就怎样,不上任何规矩,也根本不想上什么规矩,一切随心所欲。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成了习惯,于是一切真正好的习惯都无法养成。“够格”的要求就在于要严于律己,求其“入格”,一切都无所谓的人,是永远达不到这个要求的。所以,从实质上看,这就是一种不愿接受任何教育的习惯。另外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小而言之如随地吐痰、大声喧哗;大而言之如侵吞公物、侵略别国。这些都是以个人至上主义为核心的有害行为。一切为非作歹的人,其起始的一步就在“妨害他人”。叶氏认为,养成好习惯,要从“早”抓起,从“小”抓起。从“早”抓起,就是强调要抓“开端”,抓起始的第一步。叶氏说:“大凡一辈子需用的事最需养成好习惯。在习惯没有养成之前,取个正当适宜的开端,集中心力,勉强而行之。渐渐的不大觉着勉强了,渐渐的习惯成自然,可以行所无事了。这就是好习惯已经养成,足够一辈子受用。如果开端不怎么正当适宜,到后来就成了坏习惯。”所谓从“小”抓起,就是强调要从细微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注意养成好习惯,这样,才能在对待大事、处理大局上也处处正当适宜。叶氏在抗战期间论述“革自己的命”的必要性时,曾对“立身为公”作过精辟的分析,他说:“说到养成行为习惯,必须在最微细最平常的场合入手,积渐功深,遇到不微细不平常的场合也自然而然能够为公。公家的信封信笺硬是不写私信,买什么票上什么车硬是遵守秩序,这些事似乎无关大体,但是成了习惯之后,就可以保证自己不至于贪污,不至于侵犯他人的自由。”学生在校读书,言行举止多数不是什么关涉社会和国家的大事,然而好习惯就应该从这些细小的事上逐渐培养起来。叶氏说:“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这样看来,在叶氏心目中,养成习惯和接受教育,是二而一的事。第三,贵在“自得”--这是实施教育的原则。叶氏确认,实施教育的关键既在养成种种好的习惯,那么习惯的养成必须靠受教育者自己尝试着去做,尝试着按照规定的要求去做。习惯的养成靠自励,一切知识和能力的获取靠自得;外力灌注是无济于事的,至少是劳多而功少的。对于教育,叶氏提出过一条著名的原则,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他说:“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所谓“不需要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换句话说,就是具备了自我教育的本领。在叶氏看来,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必须是一个具备足够的自学能力的人,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教育的人;否则,算不得是个受过教育的人。因此,叶氏进一步强调说:“所有各级各类学校以及补习、进修机构的主要职能,全都在引导来学的人向自学方面不断进展。”叶氏曾经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来论证自学能力的重要。从知识的广度上看,在现代社会要做个“够格”的现代人,应该掌握的知识太多太多,说也说不尽。各种教育机构只能取其重要的、基本的,作为例子教给学生;其他的更多的东西,必须由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掌握,去扩充。从知识的深度上看,人类的知识财富,其积累主要不是机械相加,而是发展演进。因此,受教育者对于现成的知识,决不可“光知守而不知变”;一定要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才是。这种发现、改革、创新,是别人不能代庖的;必须在自学过程中逐步到达这样的境地。要培养自学能力,教者就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善教者必须首先是个善导者。叶氏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里的关键是要随时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学生对于教师,养成了种种依赖的习惯,这是教育的失败。要理解一个问题,依赖教师的讲述;要记录知识的要点,依赖教师的板书;要知道章句的错失,依赖教师的批改;再进一步,检查自己学得怎样,依赖教师的测试;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勿使放纵,依赖教师的管教。这样下去,离校以后他还能成为一个具有自治、自理能力的人吗?所以叶氏竭力主张,教育工作“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这“时时不忘放手”,正是叶氏形象表述的一条教育原则。坚信教育的原则在“自求得之”,还须充分认识任何受教育者都有“自求得之”的内在潜力。叶氏说:“善于启发的老师都把学生看成有机的,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学生,即使是刚刚接受启蒙教育的孩子,也不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木头,他总有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的某种基础,善教者无非是善于利用这种基础,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凭借自己原有的潜力去获取新知识,锻炼新本领。而拙于教者,总是过低地估计学生的学习潜力,在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去掌握的地方,还在喋喋不休,以致学生听而生厌、昏昏欲睡。教育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实施教育的原则应该是确定的。叶氏说:“方法问题,我以为总不宜定于一(定于一相当于近年来流行的‘一刀切’)。”而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其目标都应该是“达到不需要教”的境地,“把学生培育成在各个方面都超过他们的前辈的新的一代”。第四,效在“直观”--这是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纸上得来总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教育即读书这种陈腐观念,造成了学校教育单纯地、片面地重视书本知识的偏颇。而叶氏则主张教育要求得最佳效果,就必须重视直观。叶氏提出的“直观”,决不仅仅是指课堂教学中运用片或其他直观教具。它的内涵要丰富、深刻得多。叶氏认为,学校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实际上就是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设置种种环境,让他们能在这种种环境里直接去学习生活、学习做人。早在任教于吴县甪直高小的时候,叶氏就同吴宾若、王伯祥等好友在学校里开辟“生生农场”、开办“利群书店”,还设置“百览室”“音乐室”“篆刻室”,组织戏剧队、演讲队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早早地去接触生活,锻炼生活能力。在30年代,他针对当时学校教育脱离实际的严重弊病,尖锐地指出:国语科光读书固然不妥,“而自然科、社会科的功课也只是捧着一本书来读,这算什么呢?一只猫,一个苍蝇,一处古迹,一所公安局,都是实际的东西,可以直接接触的。为什么不让小孩直接接触,却把这些东西写在书上,使他们只接触一些文字呢?这样地利用文字,文字就成为闭塞智慧的阻障”。直到现在,他对这一点仍然坚信不疑:教育必须重视直观,而直观“就是跟事物直接接触”。从学校范围内说,有条件的要开辟动植矿标本室、理化实验室、书阅览室、实习工场、种植园地之类;从学校范围之外说,要组织学生到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天文馆、地质馆、科技馆、书馆去参观学习;再扩大言之,工厂参观,农村访问,社会调查,假期旅行等等,也是使学生从直观中受到教育的好途径。所以,叶氏的“直观”论,是教育面向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的简要而朴素的表述。叶氏的“直观”教育,不仅指直接接触各种事、各种物,而且还指直接接触各种人。古人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所以,叶氏强调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应该多接触品行端正的人,接触足以为人楷模的人,使他们从中受到好的影响。叶氏说:“要使学生‘真能’实践好行为,有没有直观的门径呢?我说有。其一,教师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人师表,这是学生最亲切的直观。其二,让学生多接近各方各面的先进人物,也是极为有益的直观。”从高尚、正直的成年人身上,青少年会看到自己的未来,这是十分重要的直观。叶氏强调“直观”的效能,是同他坚信教育的实践性、感染性和综合性直接联系着的。教育不仅要使人“知”,更要使人“行”,要能够实地去做,这就非直接去接触事物不可;教育不仅要诉诸人的理智,更要诉诸人的情感,要能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而这种情感只有在直接接触有关的人、有关的事物的过程中才能萌发,才能激起波澜;教育不仅要传授某项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受教育者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从而真能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所以必须讲究综合性和整体性,而这种综合性、整体性的教育往往在直接接触事事物物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实现。叶氏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体现了鲜明性和丰富性的统一。以上概括的四个方面当然远不能穷尽他的理论建树的全部,但我相信这至少是他理论宝库中的某些精髓。这些理论观点,对于观察、研究、推进我们当前的教育工作仍然具有指导和借鉴的意义。二叶圣陶教育理论的形成,有着丰富、深厚的基础。我国千百年来传统教育中的精华,是叶氏教育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叶氏是五四时期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勇猛地抨击当时的封建旧教育的战士。他的革新教育,正是以批判和否定旧式教育的“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为起点的。而他的抨击、批判和否定,都是集中在旧式教育为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反科学、反民主的腐朽本质上。对于旧时代一些先哲和学者提出的符合教育规律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他决不妄加否定,相反,对于这些有价值的民族教育的精华,他总是精辟地加以阐述,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能重放光彩。他在很早以前就曾说过:“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行。”这里所谓的“知道自己”,就是要明白自己的过去,尊重自己的历史,对传统文化的一切利弊得失了然于胸。叶氏是真正做到了这一点的,在他的教育理论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对于传统教育中那些糟粕的尖锐批判,同时也可以看到对于传统教育中那些精华的吸取和改造。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叶氏一贯主张教育要注重启发,要引导学生举一而反三。在最近为陈侠《论教育规律及其他》一书作序时,他还强调:“愤悱启发是一条规律。”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提倡“自得”,叶氏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倾注全力反复加以申说的,并且把“自得”的必要性提到“终身教育”的高度来予以解释,赋予时代的新的内容。荀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从受教育者方面肯定了学习必须求得自身真得实益的道理。叶氏为此专门写过一篇题为“‘为己’”的文章,精辟地解释了荀子的“为己”说:“为己,就是说所学都归自己受用,生活从而美满。为人,就是说所学跟生活不发生关系,学如未学,徒然说些空话,摆个空架子,使人家误认为他已经学了。”叶氏认为,如果认定“为己”的目标,那么就必须抛弃死读书的做法,而要把印在书本上的各种道理跟做法“化为咱们的知和能”,要“随时随地使各种功课跟咱们的思想行为打成一片”,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以上所说的这些古代先哲的名言,无疑是叶氏教育理论体现民族特色的重要基础。在教育和教学的方法上,叶氏也是弃所当弃,取所当取,决不抱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孔子提倡“温故”,认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后世的书塾学馆,也大都强调要温理旧课。叶氏对此有自己的感受,他说:“从前书塾里读书,既要知新,又要温故,在学习的过程中,匀出一段时间来温理以前读过的,这是个很好的办法。现在教学国文,应该采取它。”他认为,通过温故,“回味那已有的了解与体会,更寻求那新生的了解与体会,效益决不会比上一篇新的来得少。”再如古代学文讲究“吟诵”,叶氏深以为然,认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对吟诵的科学依据作了透彻的说明。但他也注意到了传统吟诵法在运用上的缺陷:其一是“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其二是实行“强记”,这种“强记的办法是要不得的,不久连字句都忘记了,还哪里说得上体会”?所以叶氏认为,光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而忽视吟诵,是一种偏向;光注重吟诵,而忽视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也是一种偏向。“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可见,对于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以及教育实践的经验,叶氏都十分珍视,并且能用比较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进行分析,从而有选择地予以吸取。这种立足于民族优秀传统的创造精神,是叶氏教育理论的一个鲜明特色。

36、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37、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高士其

38、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美国)富兰克林

39、世界上只有一种人,就是需要关心的人。——温世仁

40、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41、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鲁迅

42、慈善也即是给予人们的爱比他们应得到的要多。——儒贝尔

43、一个人处在沉闷的时代,是容易喜欢看古书的,作为研究,看看也不要紧,不过深入之后,就容易受其浸润,和现代离开。--鲁迅

44、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懂得,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便可以少犯错误。——巴金

45、(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6、奉献乃生活的真正意义。——阿德勒

47、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孙中山

48、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49、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邹韬奋

50、永远要把对手想得非常强大,哪怕非常弱小,你也要把他想得非常强大。--马云

51、其实,我真的是一个贼:当我拎着礼品来到某人的家里,我将我自己的自尊和自爱偷得一点儿不剩,我是我自己的窃贼。我到人家的家里,却是为了偷窃自己。--葛红兵

52、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53、(4)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54、德行善举是惟一不败的。——梭洛

55、这些名言表达了遵守道德的重要性和做人的标准。无论在工作、生活还是社交场合中,遵守道德,秉持真诚和谦虚,尊重他人,尽量做到光明磊落,是受人尊敬、获得成功的关键。

56、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臧克家

57、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58、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马云

59、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

60、立志在坚不欲说,成功在久不在速。--张孝祥

文学家叶圣陶的名言

61、有结果未必是成功,但是没有结果一定是失败。--马云

62、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

63、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鲁迅

64、慈善是高尚人格的真实标记。———莎士比亚

65、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

66、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

67、道德必须求其能够具诸践履,意识必须能够化为行动。——叶圣陶

68、知识无涯,而生命有限。既要博古,又要通今,时间实在不够用。所以,用功读书开始要早。青年不努力,更待何时?--梁实秋

6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70、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样,他们就能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

71、遵守道德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助。

72、读书要四到:一是眼到,二是口到,三是心到,四是手到。--胡适

73、光明磊落,做人道德,惟此为高。-叶圣陶

74、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75、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英·莎士比亚

76、慈善是心灵的,而不是手的美德。——阿狄生

77、时间是一个恒定的参数,而生活的曲线就照着它上下波动,每一次归零都意味着下一个开始。--韩雪

78、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

79、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80、现在很多华语武侠片虽然都很卖座,全球成功。但是武侠片只是我们的一部分,很多国家很多人对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精神还不够了解。--吴宇森

81、时代环境全部迁流,并且进步,而个人始终如故,毫无长进,这才谓之"落伍者"。--鲁迅

82、外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黄庭坚

83、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84、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

85、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86、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87、教育是使人改变命运的工作,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有意义的慈善事业!——董事长

88、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受人尊敬的基础。-黄炎培

89、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90、为什么要鲁迅离我们远点?难道是要我们的青年不做民族的脊梁而去当汉奸么?--柯岩

文学家叶圣陶的名言

91、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92、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9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94、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林语堂

95、名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来自于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

96、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华罗庚

97、高调慈善和低调慈善的爱心是平等的。——陈光标

98、我们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为自己及孩子打拼,但在我们离开世界之前,总要留一点时间及金钱,来为那些我们不认识的人打拼,这样生命才更丰盛、才更有意义!——董事长

99、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100、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打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101、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

102、叶圣陶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名言“教学相长”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学习和成长。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同时,教师也应该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通过这种互动式学习,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共同成长和发展。因此,教学相长是一种理念和实践,它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103、第五段——《尚书》所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表达了对先生的祝福,也赞颂了叶老先生的“德”。还在第二段和结尾段间接引用《左传》的三不朽里的“立德”,赞颂了叶圣陶先生在品德上的榜样作用

104、读书力求三性:韧性、记性、悟性。有韧性没有记性,读了白读;有记性没有悟性,书是死书。三性具备,堪称知识富翁。--魏明伦

10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6、重人者人恒重之,侮人者人恒侮之。--梁启超

107、道德是我们人类的约束,如果大家都可以遵守道德,就会减少很多冲突和纷争,确保了社会的稳定。

108、每日所读之书,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梁启超

109、不问花前月下,问的是自己。-于谦

110、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111、曾经美好的不要让他逝去了才去挽回,那样只会空留回忆和遗憾。--韩雪

112、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便要奋斗。--孙中山

113、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114、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115、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要熟练的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一辈子也用不尽。

116、这个名言表达了一个基本的道德概念: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如果不想受到伤害,就不要对他人造成伤害。

117、脚步怎样才能不断前时?把脚印留在身后。

118、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鲁迅

11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朱熹

12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文学家叶圣陶的名言

121、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陶行知

122、没人跟你过不去,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柴静

123、遵守道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要从本人做起,遵守道德的名言也有很多,比如礼让三分,乐于助人,拾金不昧,遵老爱幼,爱护公共财物,勤俭节约,等等

124、以下是一些有关遵守道德的名言:

125、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书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来的东西。——鲁迅

126、人性常在最严峻的试炼中表露出来。-毛姆

127、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128、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林语堂

129、人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柴静

130、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矿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鲁迅

131、有的人觉得能够舍身,能够用牺牲来对人类表示深切而毫无私心的同情,是一种快乐。——罗曼·罗兰

132、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罗曼罗兰

133、教师得先肯负责,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教师不负责,有的因为对教学本无兴趣,当教师只是暂局。这种人只有严加淘汰一法。——叶圣陶2、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赢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叶圣陶3、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叶圣陶4、理想是事业之母。——叶圣陶5、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134、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郭小川

135、如果早起的那只鸟没有吃到虫子,那就会被别的鸟吃掉。--马云

136、我站在天堂向你伏身凝望,就像你凝望我一样略带忧伤。--郭敬明

137、生在现今的时代,捧着古书是完全没有用处的。--鲁迅

138、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139、习惯名人名言叶圣陶:

140、道德可以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不仅对自己有好处,而且对周围的人也有好处。

141、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

142、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苏轼

143、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

144、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145、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146、一个人的骄傲常常在他沉默中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卑劣却往往在他开口说话时表露无遗。-莎士比亚

14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48、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49、治学问,做研究工作,必须持之以恒,不怕失败。——华罗庚

150、因此,我们应该坚持遵守道德,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